2019年,安徽合肥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营经济大会重要指示精神,认真落实国家、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决策部署,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条例、政策意见、实施细则,建立健民营经济支持体系,着力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,2019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3.74万户,同比增长18.65%,新增小微企业就业12.14万人,保持安徽省第一,预计民营经济年终GDP占比将连续8年保持50%以上。

  坚持高位推进,协同促进加快发展。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的实际行动,坚定民营经济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地位,持之以恒、常抓不懈。加强组织领导。成立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的市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,召开全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,通过分解细化、统筹调度、协调会商等举措,共同推进任务落实。健全法制体系。修订完善《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》及实施细则,在降成本、促融资、引人才、优环境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,形成完备的支持政策闭环。开展执法检查。对各县(市)区、开发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》《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》(简称“一法一条例”)落实情况开展了全覆盖检查,对发现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整改落实,执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。完善政策体系。出台《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重点解决民营企业在融资、用工、减负、转型升级等“卡脖子”问题。为引导民营企业走特色发展道路,出台《合肥市培育“隐形冠军”、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方案》。资金持续保障。年内落实民营经济专项资金6.037亿元,成立由市、县两级共同参与的10亿元民营企业纾困(发展)专项基金,通过创新投资模式,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。包保重点企业,结合省政府常态化“四送一服”工程,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包保企业机制,年内17位市委、市政府领导服务重点民企19个,走访179次,解决实际问题398个,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,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。

推动集聚发展,民企竞争力不断提升。大力实施产业链集聚发展战略,引导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企业。抓集聚。年内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列入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、集成电路重点城市、集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,一批重点项目和产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,集聚效应日渐凸显。促创新。年内新增26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获得国家资金5.9亿元,组建各类产业共性研发平台,新增公共安全、集成电路等8家产业战略联盟,针对行业重大技术问题开展攻关。遴选推荐22个项目在2019年“创客中国”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,占全省65%,其中3个项目分获省级资金445万元,芯碁微电子代表安徽获全国大赛二等奖。强引导。引导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发展路径,制定专项工作方案,组织开展“专精特新”、“隐形冠军”专题培训班,带领企业赴美、日、德等地交流学习,提供融资、技术、财税、管理等线下线上课程。年内新增4户企业入选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新增省级122户。完善市小微企业“1+13+X”服务平台网络,服务企业超过1万家次。拓渠道,推动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与国内知名民企签约项目24个,投资总额2869.25亿元,项目数及投资额均居全省第1位。加快中国(合肥)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,,推动出口加工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常态化运行。

  强化要素供给,破解企业发展瓶颈。针对民营企业高度关注的人才、用工、税费等问题,以务实、管用、便捷为导向,加大工作力度,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。吸引人才形成汇聚。先后出台人才政策“20条”、人才新政“8条”,对各类创新创业紧缺人才予以补贴。高标准建成合肥国际人才城,开通“合肥国际人才网”和“绿色通道”,建设一体化人才智慧服务平台,将新落户人才租房补贴、紧缺人才生活补贴、人才购房补贴等业务一网通办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。2019年合计为民营企业减税114.65亿元,占减税总金额的65.84%,占民营企业税收收入比例的18.6%,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%。缓解民企融资难题。组织开展多场IPO审核政策解读、市场挂牌实务等专题培训,新增待审民营企业5家、辅导12家。实施多种金融模式创新,2019年新型政银担业务累计放款160.12亿元,担保费率保持在1%。为民营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9.419亿元,惠及企业2143户,周转贷款金额84.97亿元。新增大湖名城“政保贷”1.12亿元,新增税 融通25.6亿元,居全省第一。

  营造公平竞争氛围,打造完善法制环境。持续创优“四最”营商环境,以放开市场准入、实施市场监管、强化公平竞争、破除隐形壁垒等举措,建立规范、有序的竞争环境。专项清理。制定2019年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方案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。开展“三个全面清理工作”和清单动态调整建议收集,推进准入负面清单外领域全面开放。公平环境。破除招投标隐形壁垒,设定83项禁止设置的条款,确保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的投标人资格条件公平设置,避免招投标文件“量身定做”。法律服务。组织律师赴民企开展法律大讲堂100多场,提升企业法律意识和防风险的能力。慎重开展民营企业法律诉讼执行,灵活选择和解、执行、冻结等形式。完善执行期间项目合法流程,杜绝“一刀切”粗暴执法,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。